(相关资料图)
我国学者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揭示了玫瑰痤疮神经源性炎症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策略。该研究论文日前刊发在《自然·通讯》和《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上。
该研究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衰老生物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皮肤衰老与毛发再生研究中心李吉教授、邓智利副研究员、汪犇副研究员团队完成。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国内是近几年才对玫瑰痤疮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越来越重视该疾病。近年来,李吉团队建立和完善国内首个玫瑰痤疮临床资料及生物样本大数据系统,并牵头制定了首个《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
该领域目前的研究提示,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和免疫系统调控紊乱是导致玫瑰痤疮发生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玫瑰痤疮极有可能是一类神经源性皮肤炎症,但仍未有明确证据支持这一假说。除神经血管与免疫调控方面的因素外,诸多证据提示,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玫瑰痤疮的发病,但相关研究报道甚少。
李吉和邓智利利用疾病家系全基因组测序,筛选获得多个与神经功能调控相关的遗传变异,并通过动物及细胞模型证实,LRRC4等遗传变异可通过外周神经分泌神经肽促进玫瑰痤疮神经源性炎症的发生。该研究成果为该病在临床治疗中的神经干预,提供了新思路与潜在治疗靶点。
考虑到神经因素在玫瑰痤疮发病中的作用,李吉和汪犇联合全国4家三甲医院皮肤科,共同完成了帕罗西汀治疗玫瑰痤疮红斑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帕罗西汀可有效治疗玫瑰痤疮红斑并改善潮红等症状。此研究为国际第一个精神类药物治疗玫瑰痤疮的大型临床试验。
下一篇:最后一页